讨厌卷王,理解卷王,成为卷王|夏日42天答题打卡企划第一周总结
展示卷王们的答案。
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不是为了引起焦虑。
@2024秃头夏日公益答题打卡企划总结NO.1
@使用方法与阅读须知.
在42天夏日公益答题打卡企划中,我总结了这几天的一些常见问题,来进行一些答疑:
1、我知识都还没学完,怎么就能答题了呢?这个问题非常常见,很多人都问我「我还没学过新闻实务学,根本不会答深度报道」:这其实非常正常,因为新传考研的复习时间短,考试内容繁重,所以本身我们就无法做到「学习完全部知识」再进行答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将「答题」作为另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遇到自己还没学过、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知识点,那就先借助课本、百度、专题笔记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再直接进行答题。考研中人人都是这么被拖拽着前进的,千万不要有非要学完再答题的心态。
2、怎么别人写的那么好?秃头所的夏日答题打卡企划里也有很多二战的姐妹们,别人已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答题训练了,才能写出漂亮的小标题;因此首先不用对他者的优秀过度焦虑,其次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坚持打卡、保证后期较为系统的答题训练,你也一定可以写出和卷王们一样,甚至更优秀的答案。
3、答题的时候真的一点思路都没有!提笔就无语凝咽是刚开始打卡时非常常见的情况,一来是知识点的学习尚不到位,二来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体系,因此现阶段写题大部分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大家完全可以把自己想到的都写一写,但如果实在是什么都想不到,那这里给大家一点建议:1、如果真的一点思路都没有,咱们可以先借鉴一下群里其他姐妹的思路,然后自己再补充或者替换;2、可以适当的查找相关专题或者论文,给自己提供一定的思路;
4、怎么我看别人的答案都不是书上的?那答案从哪里来的?诸如《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这类课本提供的其实都是最最最基础的知识点内容,但考试考的总归是「知识点的拓展与应用」,因此书本是原不能解决新传考研考题的——大部分的答案、知识点的应用都在「论文」和「拓展书目」中,需要借助专题笔记来完善(书本、专题、真题三者的联系在这篇推送里讲的非常清楚:为什么要做专题笔记),这也是为什么,新传考研自暑假开始,就要脱离书本,开始进行论文阅读与专题制作。
5、学长姐讲解的思路我都没听过也听不太懂怎么办?学长学姐讲解知识点时会有一定的拔高性质,既会讲解较为简单的思路和基础得分点,也会加入1-2个较为高级的表达或观点来帮助大家进行拓展。现阶段尽量先弄明白基本思路,如若提升思路不是很明白可以暂且搁置,等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拿出来看优秀作业和参考答案时自然就能理解了。
6、一战、二战分别要如何使用答题打卡?二战的核心是练题、查漏补缺、学习学长姐的思路和优秀作业的思路;一战的核心是学会答题的基本模式,认识到我们过去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点在考试中是如何呈现的,用模仿优秀作业和参考思路的方式,逼着自己开始答题。
除此之外,关于如何使用42天夏日答题打卡企划及其每周的打卡总结和复盘,我希望给大家一些比上述「防焦虑手册」更有价值的学习建议和规划,让大家能在未来,一步一步成为卷王:
◼️ 题目:简述对于两级传播的认识和评价(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两级传播、意见领袖、选择性假说、N级传播、中介因素等相关知识(伊里调查太经典啦,涉及的知识点很综合,都需要掌握~),以及两级传播在数字时代的启示。
◼️ 出题原因:两级传播是经典研究伊里调查的子知识点,与其他重要知识点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智能技术发达的当今,人们的媒介使用深深囿于大数据、算法推荐、用户画像之中,两级传播的历史意义对赛博空间中群聚的乌合之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在各种技术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影响信息决策的方式是否以更隐蔽的形式与媒介技术勾连在一起,让我们重回经典理论之中,寻找破茧的途径。
◼️ 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是要非常熟悉两级传播的基础知识,在用其他相关联的传播学知识进行作答时要注意论述的重点是两级传播,不要跑偏到介绍意见领袖上去啦!这类基础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外延和拓展,评价也要注意有正有负。
◻️ 讲解人qq学姐的参考答案
两级传播理论是信息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源自于《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中指出了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两级过程,即大众传播的信息需要借助意见领袖这一中介“流”向一般受众。两级传播的提出,是对魔弹论的有力反扑,改变了媒体影响无所不能的概念,帮助拉开了有限效果时代的序幕。以下将回答对两级传播的认识和评价。
一、认识两级传播:以理论的光亮聚合孤立原子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在美国大选中调查选民投票的影响时发现,社会中散布着各种意见领袖,他们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加载于受众脑海中,影响着受众的决策。卡茨等人在后来的迪凯特调查中,将两级传播模式从政治选举的领域拓展到了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了两级传播模式,以“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大活跃的人群”写进《个人的影响》中。这一发现强调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上往往发挥着复杂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信息在加强受众的既有立场方面往往有明显的效果,而在改变立场和认识上,人际传播效果更胜一筹。
二、评价两级传播:有限的视角与传播新思路
(一)打破公众悲观论调,强调社会联系的作用
作为长期、精确的实证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两级传播揭示出了社会个体依托于群体,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公众并非触弹即倒的标靶,也不是孤立无援的原子,而是在社会中寻找归属和参照的鲜活个体,相互联动形成一个个社群。社会联系对于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起着不可忽视的或正或否的作用。
(二)推开有限效果序幕,却落于研究范式窠臼
两级传播扭转了传播学家认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毫无作用的看法,辅助拉动了有限效果时期的序幕,是社会科学史上运用了成熟的研究方法的调查之一。它使得众多传播理论学家重新思考大众社会的概念,社会属性的作用及人际联系的影响。但是在研究范式上没有突破,仍然秉承经验学派的研究视角,将受众与媒体放在对立面上,认为受众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未思考受众的主动传播行为。
(三)无法概括传播模式,亦于信息爆炸时代成立
随着信息类型的繁复和网络节点的井喷,两级模式或无法概括所有传播步骤,正如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将两级传播补充至多级传播那样,生活中的传播模型可能远不止两级。但无论是大促期间直播间推广卖货,或是各大up主对不同时事消息的强调和再加工,均可见两级传播和N级传播对于庞大海量网络传播格局中信息流向的解释力,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在大众接触和选择信息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勾连现实世界的媒介化社会,以信息适配进行精准传播的大数据和算法似乎将公众重新带回那个孤立化、一触即倒的原子化时代。智能技术浸润着现实生活,让个体在“信息茧房”中嵌入得更深。跨越一个世纪,两级传播以星星点点的光芒警示着我们勿蔽目于海量数据库允许消息规模定制的便捷之中,而应返回人际交往之中,去沟通、去交流、去联系,避免时代化的困顿与盲目。
◻️ 打卡第一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开头介绍完题眼之后有告诉阅卷老师自己的作答思路!清晰滴~在后面的回答,无论是认识还是评价上,要点都是比较的丰富且多层面的,可以看出对于这个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的都比较的扎实。但是宝贝这里的认识和评价的小标题可能稍微有一点类似了,就评价回答的像认识,认识中也含有评价~当然这是这个题目的设问可能区分也没有那么大造成~那我们就可以适当调整一下篇幅,如果在评价上面内容更多的话,也许可以体现出你的思考更加的灵活!(因为小标题蛮漂亮啦)
点评:这份作业做答语言很流畅,作答很清晰,在结尾处还有对于名人名言的积累。(大家也积累起来)!同时呢,小标题取的也是互斥的(大家刚刚不是想参考嘛)单独看小标题也能够非常清晰的向阅卷老师传达你的答题框架~就是我有一个小建议,是在评价那个地方,可以考虑把二级标题,也就是括号一括号二那个地方,稍微写的更明显一些,更像评价一些!你现在的二级标题看起来更像在陈述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并不是更贴近你对于二级传播的评价~稍微修改一下表述,情感倾向更突出就好了!
点评:这个结构也是不错的,没有分引述和认识,直接把认识放在开头也是OK的~因为刚刚上课有宝贝在问,然后评价这里,强调单调性、强调条件性这个地方写的也不错,大家也可以去参考!只是前两个点~都是比较的负面的点,大家在写负面评价的时候可以参考~这是第三个点进去点评了意见领袖嗷,适用性其实跟两极传播联系不是很紧密,宝贝可以思考一下怎么调整,让表述重心落回两级传播上!
◼️ 题目:简述深度报道的特征(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类型、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变化、冲击、未来发展。
◼️ 出题原因:深度报道是新闻实务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各大高校常考的内容,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非虚构写作等等新闻类型都可以称作深度报道,所以深度报道与新闻实务理论其他重要知识点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在答题上也有许多共通性。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可以从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上洞察传统媒体的困境,我们也可以从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上洞察传统媒体转型的新路径。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度报道,感受传统媒体“无冕之王”的头衔,探索技术与新闻报道结合的新路径吧。
◼️ 答题注意事项:要熟悉深度报道的定义、类型与具体的特征表现,答题要有针对性,例如坚持新闻真实客观等表达,适用于一切报道类型,建议同学们优先写其他特征,另外,新闻实务类考点比较注重案例的应用,所以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不同深度报道类型的案例哦。
◻️ 讲解人蛋挞学姐的参考答案
发源于西方新闻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并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是彰显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威望也大有裨益,被认为是传统媒体同新媒体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这与深度报道的特征密不可分,其具体特征如下:
一、视野宏观、题材重大的价值风向标(选题)
具有新闻价值是深度报道在选题方面的第一要求。深度报道的题材要能够反映社会普遍问题,具有突出性代表性且具有影响力。所以深度报道的题材一般都紧紧围绕国家、社会、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内容。如2018年一篇自媒体文章《疫苗之王》在朋友圈霸屏,这一涉及“健康”“婴儿”等公众切身利益的敏感话题迅速引发社会热议。
二、采访深入,角度全面的事实放大镜(采访)
深度报道的“深”源于采访所达到的深度。撰写深度报道需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细枝末节、隐微之处,追根溯源,不断探寻造成特定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因而,记者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力求让受众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并透过事实挖掘真相,为受众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貌。例如疫情期间财新网的深度报道通过聚焦武汉市民、专家、护人员、服务人员等多元主体立体地呈现了疫情之下的封城生活。
三、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社会粘和剂(内容)
在一般的报道中,背景材料往往是点到为止,而深度报道对背景材料也会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读,来实现深度。此外,深度报道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来揭示社会问题的实质以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借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比如 2003 年《南方都市报》报道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曾促成了一部国家行政法规的废止。
四、形式多样,风格多元的媒体定盘星(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深度报道的写作风格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深度报道的表达方式也愈加灵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方式,更多的表现手法、网络语言被运用到深度报道当中。深度报道利用数据化和可视化提高阅读效率与阅读体验,解决受众受碎片化阅读影响,难以深入理解信息的难题,利用交互性提升受众的参与程度,媒介技术的应用让深度报道成为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定盘星”。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华盛顿邮报》的《2℃超越极限》,用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与危害。
现在的深度报道已经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新闻报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种理念。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肇兴与发展,碎片化的新闻报道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新闻业以及用户开始呼唤深度报道的回归,不断催生着诸如非虚构写作为代表的深度报道方式勃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融入,深度报道的特征必将重新书写。
◻️ 打卡第二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引述中有定义、有发展,也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不错哦~宝贝的答题框架也是很清晰的,包括还有案例使用的意识,咱们可以把这个作业中涉及到的案例积累下来呐。建议第二点也举一个例子,关于深度报道放在明确历史坐标中这句话,咱们就可以用例子去解释,会更加清晰呐,因为后面的表达,比如用厚度实现力度等等,有点抽象了,可以用例子去佐证一下哦。以及,学姐没太读懂“空心”状态是什么,这个词如果是网络流行语的话,不建议使用在答题中,如果专业论文中有提出的话,咱们答题的时候可以浅浅解释一下呀。宝的结尾也写的不错,回扣题目了,夸夸~
点评:宝贝的小标题比较亮眼,思考逻辑也很完整,传统媒体新媒体都谈到了,可以在引述部分提示一下分析的逻辑,关于结尾部分,宝贝写了重溯深度报道的特点,也是对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再次宣读,大家如果不知道怎么回扣题目,可以借鉴一下这句话呐。但是还是那句话,宝贝注意这是10分简答题,快速进入重点内容就行哈,引述部分看能不能稍微压缩一下~
点评:宝小标题写的不错,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式嗷,论述中用到的语料跟案例大家可积累,引述可以删减一下,整体上问题不大吖
◼️ 题目: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传播效果理论、效果研究、5W传播模式
◼️ 出题原因: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5W模式前4w的综合研究,因此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既则是对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也是对在媒介、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中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次重新认识。效果研究是新传考试中的常见命题点,几乎覆盖“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全部题型。尽管大部分考题着眼于具体的理论,但也有如2020华政“简述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2020北师大“简述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等综合考察,因此,对传播效果的把握非常重要。
◼️ 答题注意事项:本道题主要就是帮助大家回顾效果理论的知识,所以说大家的答题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主要注意两个问题就好:一个是不要跑题!很多同学答成新时代变迁去了,这样写得很好但是没分了啊啊啊;另一个就是可以尝试一些新思路新角度或者新表述,卷起来~
◻️ 讲解人旦仔的参考答案
由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哲学框架搭建而成的经典传播效果是以行政管理研究为导向,聚焦于大众媒介对传播受众认知、态度或行为改变等三个层次的影响。从魔弹论“全能媒介”到传播流研究“群体的发现”,从有限效果论“顽固的受众”到强大效果论效果观的再认识。既是效果理论的自身更迭变革,更是传播效果因素不断显现的过程。
一、传播主体(技巧):传者主导的效果研究
信源真实:可信性效果研究;信源动机:说服传播;信源权威:权威效应(话语平机与话语平权、人机传播)
二、传播客体(环境):受众能动的编码解码
群体: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身份认同(趣缘圈层与信息茧房)
个体: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编码与解码、三种解读方式;选择性记忆(二次创作)
三、传播内容(技巧):核心基础的文本分析
内容质量:新闻价值五要素(娱乐性)、休眠效果
情感语态: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宏大叙事);恐惧诉求
传播技巧(说服研究):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接种理论”、“明示结论” 与“寓观点与材料之中”、宣传的七大技巧、第三人效果
四、传播媒介:讯息载体的延伸截除
狭义媒介:传播渠道的噪音;传播媒介的易获得性(数字鸿沟)
广义媒介: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理论(再部落化元宇宙)
五、传播环境:意义空间的符号交流
宏观社会环境:政治体制决定媒介制度、经济制度决定经营方式、意识形态影响报道内容、法律规范影响报道选择;中观新闻业:媒介组织目标(动机)、媒介组织的惯习(潜网与框架理论);广告商;微观语言:共同的意义空间、符号互动论(文化肌肤、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从诞生于古希腊广场下的修辞研究,再到二战炮火中的宣传技巧,传播效果的研究远远早于传播学体系的学科搭建,而随着当今媒介化研究的兴起,传播学面临着升维性实践与学科重建进程的难题。同样, 唯有超越传播效果的功能主义内部局限,摒弃内隐的传者导向性,回归“芝加哥”学派,方能面向学者杜骏飞所言的“交往主义”传播学新范式。
◻️ 打卡第三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哇,感觉这篇也不错,是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来拆分的,并且小标题也写的蛮不错的, 也有体现出这三个关键词。一般我们答题都是去拆分一个要素,像最常见的就是5W的模式,当然这种拆分方式也是可以滴,而且会更让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并且论述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你一定要在展开中去点一下题,要不然老师可能找不到太清楚是什么因素这样。最后的结尾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就是这种传播学常见的升华方式~
点评:这篇按照学派的角度去进行了划分,思路比较新颖,大家可以学一下!还有经典的就是按照传播的那几种观念去破题也是OK的。具体来看,这篇文章的首段开篇就很好,从传播效果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传播学派对于因素研究的问题。而且各个学派也都切题扣题,有理有据,基础知识掌握到位。一般我们答题可以往这种思路上靠,因为来来回回这道题就那些知识点,但是用学派破题就比5W好一些~
点评:这篇作业答得真的挺好的,小标题起的也比较新颖和学术性,而且在论述中也有区分大众传播时代和智媒时代的特点,像是这4w的嬗变大家都可以积累下,有一些不足的就是可能没那么直接点出因素,所以还要括号表明,在考场中可以再改进下~
◼️ 题目: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舆论、舆论监督、媒介审判等
◼️ 出题原因:舆论专题始终是新闻学领域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对舆论事件的分析还是对舆论观的解读都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一环。本题从“舆论监督”这样的小切口出发,考察有关舆论的基础知识。当前大量社会公共事务涌现的背景之下,草根化与专业化的监督交织,舆论监督作为被赋予的社会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
◼️ 答题注意事项:这道题目是新闻学专题中比较基础的题目!比较考验的是大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要求大家写出完整的题目,但作答内容要包括引述部分(包含舆论监督的定义以及你想要如何展开这道题目的答题思路)、主体部分(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我们要明确它的主体和具体实践,可以适当搭配一些案例进行补充说明)、结尾(结尾部分是对全文的收束,可以结合近几年语料来呈现)。一定要保证整道题目的论述逻辑完整自洽,注意利用案例和语料丰富我们的题目,一定要有拓展延伸回答的意识,才能成为卷王之王呀!
◻️ 讲解人77学姐的参考答案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各种权力关系,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舆论监督作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行使权利的重要实践活动,也相应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遵循真实、客观、适度、依法等多项原则。
一、坚持xx原则、从事实出发批评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从xx利益出发,坚持xx原则,正确地批评揭露,必须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二、平衡多方信源、允许被批评者发声
新闻舆论监督需要听取多方信源意见,做到信源间的平衡。信源平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客观,从多个侧面对事实进行分析。e.g.鲍毓明案
三、正面引导为主、承担社会公共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作为舆论权利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体现,其落脚点在于坚守公共责任与正面引导,促进社会事务的发展。e.g.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
四、谨防媒介审判、适度适量舆论监督
媒介审判主要是媒体往往在司法案件还没有审判之前,试图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定性、带有引导性的结论,最终影响案件审判结果,属于司法领域过度过量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时要注意适量原则,谨防过度。e.g.药家鑫案
五、依法舆论监督、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权利的一种,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以舆论监督为由侵犯和损害他人的权益。e.g.国企牵手门事件
结尾:舆论监督是政府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民主政治的窗口,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提供了便利,而巩固舆论监督的价值也需要各主体各司其职,迎接互联网环境的挑战,营造更为理性和谐的舆论监督环境。
◻️ 打卡第四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也是今天比较优秀的一份作业。这里的引述部分除了对舆论监督的介绍,可以再展开一个思路,不一定是强调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而是更多的强调舆论监督应该怎样做。这里最重要的是题目是新闻,舆论监督我们不要直接省略掉新闻两个字。3点的内容还是非常不错的,也能够在内容中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的具体语境。但这里案例的运用,本身艺体视角和真实性原则的衔接不是很恰当,可以再修改一下。后面强调公共利益和媒介审判都没有问题,可以补充一下案例。结尾是对内容的回扣,还能够引申到新闻舆论工作是非常不错的。
点评:这份作业是今天的优秀作业之一~首先回答的内容从引述到小标题到结尾都比较完整,已经是一道完整的题目了(卷起来了);无论是篇幅还是论述的逻辑也都是比较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中第二点的描述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从批评报道出发延伸到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的困境,落脚到建设性的发展,这里也可以和公共责任以及正面引导相结合去丰富论证维度,引申到舆论监督的公共价值。媒介审判这一点可以尝试列举一些案例来帮助我们的论述落地,比如药家鑫、鲍毓明案件等等;结尾的名言大家也可以作为舆论专题的积累,总地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加油!
◼️ 题目:说服效果的含义,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说服效果、“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效果研究
◼️ 出题原因:说服研究是由卡尔·霍夫兰提出的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传播的说服效果,是一种纯效果性的研究,它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也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理论的渊源。在现实社会的大众传播活动中,试图利用大众传播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现象繁多,包括政治、商业、文化等多种宣传行为,因此,说服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答题注意事项:大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看到有些同学只写了引述没有写含义,题目要求回答什么就一定要把要求回答的写出来,其他的东西可以作为扩充和补充,但是题干要求是王道!还有就是有些同学没引述有些同学没结尾,这都不行哦,引述和结尾都是很重要的!但大家的答题思路已经比第一天好多啦!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滴~
◻️ 讲解人酥酥学姐的参考答案
说服效果也称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信息的传播表达方式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一、说服效果的含义
说服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纯效果”。40年代到60年代,它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背景: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实验。
(二)内容: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
二、说服效果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霍夫兰,他所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二)麦奎尔,麦奎尔认为,态度的改变分为六个阶段:说服性信息必须得到传播;受者将注意这个信息;受者将理解这个信息;受者接受和信服所陈述的观点;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希望的行为发生。
三、说服理论的相关研究结果
(一)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可信度效果、“休眠”效果
(二)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预防接种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说服效果研究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霍夫兰致力于考察说服效果的形成“条件”,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为否定“子弹论”提供了有力依据。
◻️ 打卡第五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掌声送给今天的第一份优秀作业~从引述部分到框架再到结尾都比较规范,内容也很不错!引述部分简述了说服理论的产生的学术背景,然后引出说服研究,如果这里能再做一个提炼,介绍一下以下的回答将会从哪几个方面作答会更好!题目中要求回答的含义、代表人物回答的都很全面,小标题也很清晰明了,结尾用说服效果它存在的问题来收尾,总体很不错~!
点评:这份作业很棒,值得大家借鉴。引述以及含义的部分写得很全面,代表人物及观点这里介绍了两位学者的观点也很丰富结尾部分提到了说服效果,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和发展这个角度是很不错的很棒,继续加油~
点评:JoJo的作业,感觉逻辑性很强,从开头到学者观点,在到最后的结尾给人一种观点很清晰框架很明确的感觉。用起始、发展、延伸这三个词概括说服效果的三个阶段和代表人物以及观点层层递进非常有逻辑,最后的结尾也写得很精彩!
◼️ 题目:为什么说新闻是一种“拟态环境”?(10分)
◼️ 题目类别:分值较低的简答题,一般为基础知识考察;
◼️ 涉及知识点:拟态环境、新闻与社会建构等
◼️ 出题原因:掌握新闻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是理解大众传播的重要一环;而“拟态环境”的观点作为新闻传播对于现实社会选择性反映这一命题的孕育者,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拟态环境”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本题不但考查“新闻”与“拟态环境”的概念,更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关联,引导大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答题注意事项:首先要对“拟态环境”的相关定义和基础知识有扎实的了解,再分析清楚新闻和社会建构的关系,进而紧扣新闻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答题。目前大家仍然存在偏题的问题哦!一定要把握住题目的关键词和定义词进行答题!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新颖的答题思路和拓展性的理论~
◻️ 讲解人杏仁学姐的参考答案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指大众传播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于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环境。新闻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传声筒”,会对于受众的认知形成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影响,并通过构建受众的认知框架,产生对于社会传播、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拟态环境”逐渐与现实世界相互融合。
一、新闻生成拟态环境:信息议题的把关人,符号化的框架建构
新闻媒体对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不是“有闻必录”。在恩特曼的新闻框架范式中,新闻媒体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身的编辑方针、媒介目标等影响,对于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呈现和排序、加工,并借助“小镇做题家”、“女司机”、“富二代官二代”等符号化的语言标签,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环境的认知,由此生成拟态环境。
二、新闻渗透拟态环境:内容宣传的发声者,隐形化的观点输出
除了传达信息的环境监视功能,新闻还承担着社会协调、维护社会舆论稳定的责任。新闻传媒会将对于国家政策方针、主流意识形态等宣传内容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去,以隐蔽的方式形成观点的输出,实现拟态环境的深化与渗透。
三、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社会形态的再整合,媒介化的生存状态
随着人们对于新闻媒介形成高度依赖,社会呈现出媒介化的生存状态,新闻传递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经过扩散和传播,逐渐成为一种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标准。人们根据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又最终作用于现实,使得现实环境中逐渐囊括了“拟态环境”的特征,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进一步加强。
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这一观点孕育了新闻传播对于现实社会选择性反映这一基本命题,并由麦库姆斯和肖引申形成了议程设置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的媒介不断更迭和演变,但新闻媒体仍然通过建构受众的方式,塑造并维持着“拟态环境”,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 打卡第六天优秀作业展示与点评
点评:这份作业开头准确地解释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并用一句引领句非常明确地展现了论述的逻辑,整体思路很清晰,但是两者之间最好可以有一句话的过渡。此外,要把自己答题过程中的论述当成独立的段落,不要用“这个问题”来代替问题本身。三个小标题很工整漂亮,前两个小标题从新闻选择和内容把关两方面出发,并且结合了经济、政治的宏观方向,非常好。第三段论述关于公众建构新闻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拓展和延伸,并没有强调新闻作为拟态环境的建构作用,在实际论述中非常容易偏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是需要着重思考的(可以改成液态新闻、万物皆媒的表述,强调新闻在这道题中的主体性!)。结尾提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很好的知识点扩展!但在总结中最好可以先重新回扣题目进行总结,再展开内容的延伸。
点评:这份作业从开头到小标题到论述再到结尾都非常标准,是不会出错的答题方式,其建构答题的基础框架值得参考!首先开头解释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并用非常明确的一句话展现了自己的答题思路,完成了过渡。三个论述段落从生产把关、权力浸润和社会维稳三方面展开,小标题逻辑清晰、一目了然,论述紧扣小标题、表达流畅,将掌握的把关人理论、议程建构、潜网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理论知识非常巧妙地加在论述里,并在每个段落的最后回扣“新闻是一种拟态环境”的逻辑终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特别赏心悦目!结尾引到公民新闻,提到了一点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点到为止地进行概念的延伸。还在打基础的同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一下这份作业,是很值得参考的答案范式!
点评:这份作业可以看出答题者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也积累了很多漂亮的答题表述。开头介绍拟态环境,然后用“新闻不是真相的机器”巧妙地引出新闻和拟态环境的关系,并且概括了自己的答题思路,语言精练、一目了然。四个小标题都写得很漂亮,又工整又优美,也展现出了新闻生产、建构、内容和呈现的四个落脚点。答题中运用到了洞穴理论、场域、议程设置、二度区隔、赛博空间等等概念,也将一些案例很贴合地融入到了答题过程中,论述非常丰满!但是每一论证段的结尾总结句最好还是落脚到“新闻”上哦,以及要尽量把控好字数和答题时间哦~这是一份比较进阶的作业!如果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积累,可以参考这一份作业,学习怎么将理论知识和案例流畅地写进论述里,让答题“答出花”来。
那么,我们42天答题打卡的第一次总结就到此为止~没有在群里的同学大家可以在我们的CCTalk公开课群(90233524)里每天参加答题打卡的课程,每周来这里进行优秀作业的学习嗷~
理解卷王,成为卷王,各位准卷王,下周见。